
本會日前舉行之「尋覓聯和墟回味情懷攝影比賽」,現已把得獎作品收錄成書。如各位有意索取,歡迎致電8106 9008與曾先生聯絡。
![]() |
|
0 评论
由文化葫蘆主辦的“港文化、港創意”活動,于2013年已踏入第四屆。第四屆的聚焦點是大埔和粉嶺兩區,目的是要發掘區内的傳統老店、歷史建築特色和自然生态等,透過參觀活動,讓市民可以了解當地的獨特風土人情,以及傳統習俗。其中,聯和墟會“再一次”成爲農墟,讓公衆體驗“趁墟”的趣味,是計劃的重點項目之一。
聯和墟位于粉嶺北部,是戰後首個具規劃的現代化墟市。聯和墟的成立,同時亦标誌?粉嶺的新發展。 村民籌劃集資建墟 1949年,由粉嶺、沙頭角、打鼓嶺和部分大埔區的村民籌劃集資建墟,以抵抗上水區的石湖墟墟市。 1949年12月22日,當地鄉紳将新成立的“聯和置業公司”註冊爲有限公司,公司地址是墟附近的安樂村瑞勝書樓(現已拆卸)。 到了1951年1月20日,耗資二百萬元的“聯和墟”正式開業及營業。墟市取名“聯和”,就是有“聯合”與“和睦”的意思。 聯和墟佔地約61萬平方米,共六條街道,包括:聯和道、和豐街、聯發街、聯興街、聯盛街及聯昌街。在墟市的中央建有有蓋及露天的市場,設有60個檔位,露天部分可容百馀個小販攤位;至于圍繞市場四周,是兩層高的新式建築,約有90間店舖。 開市初期,聯和墟的墟期爲逢一、四、七日,開墟的日子與石湖墟相同。然而,随?買賣活動日趨活躍,聯和墟逐漸變成每日開業的市集。不僅如此,就算在淩晨時分,甚至有農民在市場對出的空地售賣剛收割得來的蔬菜,成爲當地的另一墟市──“天光墟”。 随著時代的變遷,聯和墟的地位已大不如前,尤其是在粉嶺新街市于2002年7月1日投入服務後,幾乎已取代了聯和墟。結果,聯和墟于同年9月26日停止運作。 聯和墟前後共運作了五十多年,盡管已完成了歷史任務,而墟市附近的店舖亦有很大的變化,與墟市成立初期,已有很大的轉變,然而,在當地居民的努力争取下,聯和墟市場的位置能保留下來,更于2010年1月22日被評爲三級歷史建築。 考察重點 1.聯和墟得到保留,但平日并不開放,同學在參觀時,隻是從市場的外圍認識墟的環境,以及市場建築物的外觀。 2.同學可了解聯和墟的歷史,并分析聯和墟的發展和沒落;并可從活化角度出發,讨論聯和墟進行活化的可能性。 同學亦可分析舊式街市(包括墟市)與現代化超級市場的分别。 考察貼士 1.聯和墟内,有一座名爲聖約瑟堂的歷史建築,建于1953年,同樣是三級歷史建築,是區内的重要建築物。同學到訪聯和墟時,可一併前往參觀。 2.聯和墟雖然已經成爲歷史,但當地居民仍有密切聯繫,并成立了聯和墟居民協會。同學可浏覽協會的網頁,了解他們的歷史發展。協會的網址是:www.luenwohui.org。 3.同學想了解文化葫蘆主辦的“港文化、港創意”活動,可浏覽有關網頁:http://huluhk.org。 香港歷史文化探索者 徐振邦 《大公報》2014年3月11日 |